金木.jpg

長久以來,人們為了中醫跟氣功到底是偽科學還是國粹而爭論不休,我個人認為自中醫跟氣功發展以來,自成一套系統,而且幾千年來運作得也很好,否則中國人早就病光了,怎麼可能出現那麼多盛世,其中必定有些道理存在。邁入這個高科技的時代,越來越多人想要藉由科學方法來研究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以下我就針對目前對氣功的兩個科學研究,分別是王唯工教授所著之「氣的樂章」一書和台大校長李嗣涔之氣功研究,做一下整理和比較:

 氣的樂章

氣的樂章.jpg 

        王唯工教授所著之「氣的樂章」一書,由於書的編排方法有點跳躍式思考,加上許多中醫、流體力學、循環理論的背景,讀起來特別辛苦,因此我在這裡稍微做一下筆記,希望可以用歸納重點的方法有系統地整理出氣功的科學原理。

書中提出了一個經絡演化論,假設不同的經絡有不同的共振諧波,人類總共有十二個經絡,在胚胎發育時,心臟剛開始形成時連接一條主動脈,此時只有一個基頻,接著在適當位置長出肝來,然後耦合出第二諧波,能量走到腎,之後產生第三諧波為脾,第四諧波是肺,第五諧波是胃,第六是膽,第七是膀胱,第八是大腸,第九是三焦經(奇經八脈皆屬三經),十是小腸經,十一是心經,一到四屬於臟(實心),五到十一屬腑(空心),另外第零諧波為包心經。

    身體的循環基本上分為往頭上的循環,身體的循環及往腳下的循環三種,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上中下焦,由下而上分別為精、氣、神,調控的樞紐點分別為:上焦於人中,中焦於勞宮,下焦於湧泉,而氣能量的集中點分別為:上焦於印堂穴(上丹田),中焦於膻中穴(中丹田),下焦在丹田穴(下丹田)。下焦為腎的共振頻(第二諧波),中焦為肺的共振頻(第四諧波),下焦為膽的共振頻(第六諧波)。

    而穴道就是靜脈與動脈中間的一些微循環體系,加上此處有許多神經,如果下面有肌肉的話,大約是在神經與肌肉的連接處終版的位置。而一條經絡就相當於一條動脈帶著一條靜脈加上許多穴道,像彈簧一樣產生一個特定的頻率出來,主動脈像是大彈簧般在中間振,其他經絡環繞此大彈簧一起共振。

    王教授認為練氣功的人,主要是控制穴道的彈性而非血管的彈性,由於穴道附近的神經比較密比較好控制,因此正在運氣的人其實是把肌肉弄得有點緊,使得本來分配的振動改變,造成血流的改變。

    三焦經包含腠理(表皮)的氣,也就是奇經八脈都屬於三焦經,因此所謂金鐘罩鐵布杉這些外功,都屬於表皮之氣,第九諧波能量會很高,但是內功心法就需要氣往內走,以達到內外兼修之境界。   

李嗣涔之氣功研究 

李嗣涔、張楊全所發表之「由腦α波所定義的兩種氣功態」 (中國醫藥雜誌1991230-46)中,他們研究當學佛與學道不同門派的師父在練功時,使用儀器去測量腦α波之變化。

腦神經的一個重大反應是腦自發電位(腦波)的變化。腦波是一位德國科學家貝格於1929年所發現。他的測量方法很簡單,只要放兩個電極在頭顱上,就可以量到大約只有10個微伏左右的電壓變化。當被測試的人張開眼睛時,這些電壓的振幅很小,頻率大約在13到35赫茲,叫做β波。但只要一閉眼,幾乎瞬間就會出現5到10倍振幅,頻率在8到13赫茲之波動,叫做α波。

第一種狀態腦α波之尖峰功率大幅降低,定義為「入定態」。第二種狀態剛好相反,腦α波之尖峰功率大幅增加,定義為「共振態」。佛家的「禪坐」(即靜坐)與道家的「放空」等功法相當接近,都是在靜坐中,或者是腦中什麼也不想(放空),或者是數息或守竅(坐禪),集中意念數自己的呼吸或是想身體某一部位如丹田。另外一種練功法即道家及佛教密宗的練法,也就是練丹田,練任督及大小週天的功法,這時師父腦內α波振幅大幅的增加,這種狀態定義為「共振態」,是有別於「入定態」的另一種「氣功態」。他們發現用與腦α波相同頻率的閃光或快速思想來刺激大腦,而讓腦α波振幅大幅增加的話,是可以引發氣感,造成氣集丹田或氣走任脈之結果,而氣感又可以激發α波,因此產生共振的現象。

  在實驗的過程中也發現道家高段師父練功時也是進入「入定態」,與「佛家坐禪」的高段師父結果非常類似,一位道家文始派師父練功前及練功中之腦波頻譜變化。顯示道家的練功法是先練「共振態」,再進入「入定態」,而佛家坐禪,一開始就是練「入定態」,兩者殊途而同歸。

    在閃光刺激的實驗中,他們發現若干受試者的腦α波只有一個尖峰,則不論是用 10.5 15 赫茲之閃光信號,均能在 3 分鐘內引發氣感。若受試者的腦α波有兩個以上的尖峰,則刺激頻率的選擇變的很重要,否則不容易產生氣感,由閃光刺激法引起的氣感均集中在任督兩脈,屬奇經八脈系統。然而使用快速思想法(及一秒鐘默屬數字一到十)增強α波時,則可以產生「氣集丹田」的感覺,也許是經過的大腦路徑不同所致。

  由李嗣涔的實驗證據顯示,練習氣功可以影響到大腦中自主神經的總樞紐下視丘,因而可以控制血管通透性及末稍血流量增加,改善血液循環。由於全身每一部份的細胞,每秒鐘都需要一定量的紅血球來到,運送足夠的氧分,帶走新陳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才能保持活力。因此每天練練氣功,走走大小週天,把足夠的血液送到身體每一部份,自然細胞活力增加,抵抗力增加。另外氣功的鍛練能夠刺激到副交感神經,讓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加,從而增進了食慾,提高了消化功能。

  在練「入定態」時,要求排除雜念,甚至練到「聽而不聞」之境地,表示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減少,也就是大腦對身體之干擾降低,此時自主神經系統將自然去調適內臟及內分泌,修復整個身體,促進了身體的健康。 

文獻整理及問題

    從以上兩位研究者的推論,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幾個相似及相異的地方。相異的地方在於,李嗣涔認為氣功是藉由影響自主神經系統下視丘來改變血管平滑肌的彈性並藉此控制血流,而王唯工則認為氣功主要是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穴道附近隨意肌鬆緊,進而影響共振,但是他也認為練氣功的人可以控制血管及器官的彈性,不過比較難控制。李嗣涔認為平時練練大小周天,將血液帶向每一個細胞對身體是好的,王唯工則認為刻意要把氣運來運去對身體並不好,因為某一個地方血多了另外的地方血就會變少,因此他建議使用內功這種自動控制系統自然會將血流到該補充的地方。

    目前的問題在於:氣的本質為何?α波與十二經絡的共振頻率有什麼交互作用?為什麼增強α波振幅在會產生氣感?究竟α波是練氣功的因還是果?氣功是以α波的頻率刺激到達所謂共振態還是因為運氣增強了腦內的α波?而且大腦意識如何導引這些氣的運行?是影響自主神經系統(交感副交感神經)還是藉由控制穴道附近的肌肉達成的?目前西方醫學的學說是認為大腦無法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的,但是大腦的潛能無限,也許有我們尚未發現的功能,最近有一個新的理論稱為「撓場」,也許未來可以一一解釋這些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o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