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hem.png

好吧,這篇是用來吐槽上一篇的,不過其實他們也沒有猜中物理獎的得主,所以也沒什麼好意外的。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耶魯大學和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的Thomas A. Steitz、以及以色列的Ada E. Yonath,獲獎理由是因為他們揭示了Ribosome的結構及功能。

獲獎的三名科學家都是使用了X射線結晶學方法獲得了Ribosome的3D結構。以色列的 Ada Yonath 1980年代開始就在從事Ribosome結構研究,當時的解析度可做到10 Å,而Ribosome的大小約為200 Å她之後一直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從1990年代開始,耶魯大學的 Thomas Steitz 和劍橋分子生物實驗室的Vendatraman Ramakrishnan,以及其他一些實驗室,都相繼提供了高清晰度結構圖,最後終於得以在原子水平上分析幾十萬個原子構成的Ribosome的結構和功能。

50S.jpg 

此圖為Ribosome的50S subunit在不同年代所獲得不同解析度的3D結構。左圖:9 Å resolution (1998年) 中圖: 5 Å resolution (1999年) 右圖: 2.4 Å resolution (2000年)

現在Ribosome的兩個subunits都有低於3 Å的高解析圖。根據這些資訊,現在不僅能用電腦重現Ribosome的模型,而且還能回答Ribosome是經由何種機制保證peptide合成的準確性,以及針對Ribosome的藥物如何影響Ribosome工作的原理等等。現在有一些藥物,就是利用原核生物(如細菌)和真核生物之間在Ribosome結構上的差異,專門抑制細菌Ribosome合成細菌蛋白,以產生抗菌效果。

Reference: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09/index.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nobio 的頭像
    Nanobio

    Consilience

    Nano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