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蘇格蘭的 David O'Hagan教授,在2002年的 Nature雜誌 (Nature 2002, 416, 279),發表了世界上第一個氟化酵素 (Fluorinase),引起世人的關注。最近他們與 UC San Diego 的 Bradley S. Moore 教授合作,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將這個Fluorinase基因插到一種深海細菌 (Salinospora tropica) 的DNA當中,促使這細菌生產含氟的抗癌藥物 (salinosporamide A),並發表在最近一期的 J. Nat. Prod. (DOI: 10.1021/np900719u)。
這是一個相當fancy的方法,利用生物可以大量生產抗癌藥物,製藥公司也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有人統計自然界存在的含氟natural products大約才四十個左右,因此氟化酵素少之又少,然而為什麼氟化酵素這麼值得一提呢? 因為氟在藥物化學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目前已知的藥物中就有15%帶有氟,氟在藥物設計上有下列幾項優點:
1. 氟原子的半徑很小,因此在藥物結構上以氟取代氫原子時,目標蛋白仍然可以辨認這個藥物。
2. 氟是電負度最大的原子,對分子的 lipophilicity 和 pKa影響很大,因此藉著氟可以調整藥物的 solubility 和 oral bioavailability。
3. 氟可以提供藥物和目標蛋白質間的作用力,例如 C-F...H-C 或 C-F...C=O可以提供藥物在蛋白質 hydrophobic pocket的作用力,增加藥物對蛋白質的結合力。
4. C-F鍵很穩定,不易在生物體內被代謝。
然而也因為以上的性質,造成合成含氟化合物的困難,目前有機合成含氟化合物可以用以下幾種試劑:
A. Nucleophilic agents
B. Electrophilic agents
C. Reagents to introduce CF 3 groups.
但是由於這些試劑都太貴了,有些還需要非常極端的反應條件,因此在製藥工業上並不實用。
如今David O'Hagan等人的研究,提供了合成含氟抗癌藥的一個新方法,詳細的機制如下:
本來這個細菌製造出來的salinosporamide A,分子上帶的是氯原子,是經由一種稱為salL的氯化酵素所負責。salinosporamide A被證實具有抗癌的效果,如果能將氟取代氯,則這個化合物可能更具有藥物價值。
因此David O'Hagan等人就用 Fluorinase 基因取代細菌內的salL基因,Fluorinase 可以催化F離子當作nucleophile與S-adenosyl-L-methionine (SAM) 反應,產生5′-fluorodeoxyadenosine (5′-FDA),在細菌內經過一連串的合成反應,最後產生帶氟的salinosporamide A。
然而這樣的方法製造藥物的效率並不高,主要是因為細菌對於外加的F離子太敏感,太高濃度的F離子會殺害細菌,因此這個方法要應用在製藥工業上,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