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講的是發生在中國科學界的黑暗故事,不僅讓參與其中的科學家身敗名裂,也讓整個中國科學界蒙羞。
首先出包的是井岡山大學,這間學校我問了好幾個大陸人,結果都沒有人聽過,但是因為這件事而變得家喻戶曉,真是壞事傳千里啊。
「晶體學報」(Acta Crystallographica)科學期刊最近在調查2006年至2008年間的學術論文中,發現70篇跟中國科學家有關晶體結構的論文,只憑修改一套原始數據就發表一系列的文章。該期刊立即將這七十篇論文撤銷,然而有問題的報告數量很可能會繼續增加。
這些被發現偽造結構的來自中國井岡山大學2位學者及大學的其它工作人員,另外也有大陸不同科研機構的學者。期刊將2位學者各撤銷了41篇及29篇文章。
有沒有這麼狠啊,發了七十幾篇假文章?!! 據我推測可能是這些教授因為升等壓力或是想要領取獎金,進而鋌而走險,他們發現只要在既有的結構上稍微改變一下原子就可以發表SCI的文章,做了一兩次之後沒有人發現,因而食髓知味,前前後後用同樣的伎倆發表了七十幾篇,然而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藍色蜘蛛網又出現了),最後還是獲得了制裁。
另外一個出包的則不是因為做假數據,而是因為做實驗不確實而鬧出了笑話。在今年7月21日,JACS發表了一篇震撼世人的文章,北京大學深圳研究所Zhigang Wang實驗室聲稱利用NaH可以將二級醇氧化成酮,而且不需要任何過度金屬催化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904224y)。
他們還煞有其事的想出兩個 Mechanism:
NaH可以當氧化劑? 這樣的結論可以顛覆教科書了,網路上也出現了支持者跟反對者展開激烈的爭論,甚至出現"科學民族主義"人士,說會反對的人都是因為帶著有色眼鏡,瞧不起中國人做的偉大科學。
於是TotallySynthetic的牛人部落主就repeat了這個實驗 (http://totallysynthetic.com/blog/?p=1903),他的確獲得酮產物,但是產率並沒有paper寫的那麼高。而平常閱讀TotallySynthetic的化學家們也紛紛重複這個實驗,得到產率不一的結果,而在這個Blog上展開討論。他們懷疑作這個實驗的人並沒有把反應保持無氧,導致氧氣跑進來而氧化了醇,有人提出早在1965年就有人發表NaH可能會吸收少量的氧而造成氧化反應 ( J. Org. Chem. 1965, 30, 2433)。而且這個起始物極易被氧化。
因此他歸納出這篇paper所缺乏的Scientific method:
1. 在不同的環境下做這個反應: 1) 一般大氣下 2) 氮氣 3) degassed的純氮氣 5) 氬氣 6) 氧氣
2. 試不同的起始物,包括 homobenxylic
3. 試著 trap intermediates 以證明Mechanism
令人驚訝的是,這篇paper完全沒做這些事,並且逃過三個reviewer的法眼而發表了,最近JACS發表了聲明,宣佈將這篇paper撤銷,北大也鬧了國際級的大笑話。然而背後衍生的問題卻不得不讓我們重視,為什麼這樣的paper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核就發表? 還有這三個Reviewers是誰,也要抓出來打屁股。
事情還沒結束,維吉尼亞大學的幾個中國科學家似乎想要為這篇JACS paper作一番解釋,因而在Tet. Lett.發表了一篇文章 Na-promoted aerobic oxidation of alcohols to ketones (20 January 2010, Pages 475):
他們得出:
(1) in the presence of air, Na can promote an efficient oxidation of the alcohol.
(2) without air, Na cannot promote the oxidation.
(3) without air, a catalytic amount of transition metal salts or Ni combined with Na can promote the oxidation of the alcohol.
然而他們卻在文章裡寫他們使用NiCl3跟CoCl3,事實上NiCl3跟CoCl3都是錯誤的化學式,你只能買到NiCl2跟CoCl2,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這本書寫說"Apart from CoF3, the only known halides of cobalt are the dihalides",因此連這篇文章也出包了。
總之在邁入2010年的前夕,希望大家引以為鑑,在做研究時多多注意是否符合邏輯,當然最最要避免的就是造假。
共勉之。
留言列表